扫一扫 关注微信
版权所有 中艺金像
藏ICP备17000235号-1
清初“四僧”的禅心墨意
时间:2017-08-08来源: 点击:7932


清初“四僧”是指活动于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弘仁、髡残、石涛四人。他们的书画以先贤为师,兼容并蓄,既继承优秀的绘画传统,又主张抒发个性和创造力,在实践中不断求真、求变。四人虽艺术风格各异,但基于坎坷曲折的生活经历,他们的书画作品大多具有强烈、真挚的感情色彩,不但个性鲜明,而且艺术面貌独特新颖,极富艺术内涵。他们作品的艺术特色对清代乃至近现代、当代书画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一大批以“四僧”为师的书画家群体。

 

5月初,故宫博物院藏四僧书画展开幕,展示了故宫博物院自1949年至今陆续征集的“四僧”书画作品。弘仁、髡残、八大山人、石涛这四位活跃于明末清初的僧人画家,对于绘画的影响直至今日中国画坛。展览将延续到628日。本次展览的展品数量为历次“四僧”相关主题展览之首,多达85件套,总计163件。

 

“四僧”展85件套书画作品勾勒了一个鲜活的时代印记,并能从中窥探到四位僧人的人生轨迹。他们出生于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域,遇到了同样的人生困局,被逼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于是做出了同样的选择——踏入佛门,又由于同样的爱好,得以安顿自己的心灵。在艺术的王国,四位伟大的画僧打开了通向下一时代的艺术门径。

 

圆融冷逸——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16261705年),江西南昌人,是明代江西宁献王朱权后裔,明亡后出家为僧。其字号繁多,有“传綮”“驴屋驴”“雪个”“八大山人”等。他一生经历坎坷,始终心怀故国,常藉诗文书画来发泄心中积郁与不甘。其花鸟画源自林良、徐渭等写意花鸟名家,山水则宗法董其昌,兼取黄公望、倪瓒等,造型独特,构图险怪,常于简逸中现雄健之气,反映了他孤愤的心境和坚毅的个性。书法则是在长期的创作过程中,先后吸收了上起魏晋钟繇、二王,下至明代董其昌、王宠等人的特点,而自出己意,风格纵逸,颇具个性。

 

八大山人十几岁那年,明朝灭亡,清朝建立,国破家亡给他以沉重打击。当时清王朝对明朝宗室采取高压政策,迫使八大山人在二十三岁那年去奉新县耕香院削发为僧,“栖隐奉新山,一切尘事冥”。在这个寺庙里,八大山人度过了一段漫长的参禅悟道、晨钟暮鼓的时光。

 

清康熙初年,八大山人离开奉新,来到青云谱道院隐居,躬耕悟道,创作书画。六十二岁时,他把道院交给其徒弟主持,自己离开青云谱,在附近修筑“寝歌草堂”,进行晚期的艺术创作。康熙四十四年初冬,病逝于“寝歌草堂”。

 

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这样的形象,正是八大山人自我心态的写照。画山水,多取荒寒萧疏之景,剩山残水,仰塞之情溢于纸素,可谓“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为旧山河”,“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可见其寄情于画,以书画表达对旧王朝的眷恋。八大山人笔墨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八大山人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极大。

 

《荷花水鸟图》轴为八大山人晚年佳作,以大写意技法描绘荷花与孤鸟,笔墨淋漓肆意。图中孤鸟单足立于危石之上,荷花茎细而纤长,唯一叶垂下,遮于孤鸟之上,仿若与鸟儿轻轻依偎,又仿佛孤鸟无助之中,但求一叶以避风雨,整图意境孤寂,无不表达出八大山人对于自身坎坷身世的无助与伤感。

 

《行书十三札》册为八大山人书札十三通合装而成,皆以行书写就。因是生活书信,所以书写更为放松,是八大山人最为自然的行书作品。札中字体大小错落,结体不拘一格,笔法灵动,与他刻意创作的书法作品中,转折方圆有度的结字风格,具有较大的区别,行笔纵横之间,全无拘束,具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疏淡寒寂——弘仁

 

弘仁(1610-1664年),俗姓江,名韬,字六奇,一名舫,字鸥盟。僧名弘仁,字无智,号渐江,别号梅花古衲。安徽歙县人,自幼孤贫,奉母至孝,眀亡后绝意科举,怀亡国之痛,于武夷山落发出家,终生不仕,且一生不婚。后由闽复返歙,居西干五明寺,以毕生精力探幽索奇、作诗、绘画,曾数游黄山,康熙二年腊月病逝,葬于披云峰下。

 

弘仁《黄山图》册共六十开,装裱成六册,又有题跋一册。可以说是弘仁在黄山纪游写生的最集中展现。他的每一幅作品上都题写了纪游写生的地名,著名的有天都峰、莲花庵、小心坡、观音岩、一线天、光明顶、白龙潭、慈光寺、文殊院、桃花沟等等。所绘六十幅中,几乎一图一法,设色五十一开,墨笔九开。其中有对传统构图的取法,有描绘远景的,也有描写近景的,更多的灵感还是来自黄山实景,层峦怪石,老树虬松,流水澄潭,丹崖巨壑,靡一不备。可以说是弘仁经过实地考察,在尊重实际景点的基础之上对其进行了重新构思、提炼,并融自己的情于景之中。慈光寺僧弘眉在弘仁去世后三年修《黄山志》,其中记道:“(渐江)常栖静黄山,杖履所径,辄作一小图,层峦耸秀,淡远萧疏,悉备诸家体制,有超然尘外之趣味。”这是弘仁绘制《黄山图册》的真实记录。

 

弘仁性格沉静坚忍,当民族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明亡后遁迹名山,诗画寄兴,眷怀故国,有许多题画唱和诗坦露他这方面的思想。他的绘画初学黄公望,晚法倪瓒,尤其对倪瓒的作品情有独钟。国破家亡的影响与弘仁坚贞的个性是其偏爱倪瓒作品的主要原因。

 

苍浑幽邈——髡残

 

髡残(1612-1673),俗姓刘,字介丘。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法名智杲、大杲,字石溪,号髡残,又号白秃、电住道人、石道人等。他出于个人信仰在崇祯十一年(1638年)出家为僧,在同乡诗人龙人俨的家庵中修行。1658年,髡残承接觉浪禅师的衣钵,成为曹洞宗传人并奉命主持南京祖堂山幽栖寺。

 

因字石溪,故与石涛并称“二石”。他也是在“甲申之变”(崇祯上吊的日子)削发为僧的。髡残为人刚心不阿,为世人所敬重。他对人物、花鸟、山水皆能,以山水为最精。他画的《层岩叠壑图》轴,景致繁复,层层深入,使观者有可游可居之感。他的作品于平中求奇,画风凝重幽深。他留下的传世作品较少。

 

髡残何时开始作画已难于稽考。今见髡残最早的作品为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所作《山水图》轴,绘画风格已经成熟。此后两年无画迹,而在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传世作品突然增多,至清康熙六年(1667年)形成了创作高峰期,今天所见髡残的作品大都是此一时期内的创作。他是怎样与绘画结下缘份的?据其自述:“残僧本不知画,偶因坐禅后悟出此六法。”又云:“荆、关、董、巨四者,而得其心法惟巨然一人。巨师媲美于前,谓余不可继迹于后?遂复沈吟,有染指之志。”可知他作画是出家后才开始的,并着意追踪巨然和尚。

 

髡残《层岩叠壑图》作于康熙二年(1663年),髡残时年五十二岁。纸本,设色画。本幅自题:“层岩与叠壑,云深万木稠。惊泉飞岭外,猿鹤静无俦。中有幽人居,傍溪而临流。曰夕谭佳语,愿随鹿豕游。大江天一线,来往贾人舟。何如道人意,无欲自优游。癸卯秋九月过幽闲精舍写此,以志其怀焉。天壤石溪残道者”。

 

纵肆清奇——石涛

 

石涛(1642-1707年),原名朱若极,广西桂林人,明靖江王后裔。他出生不久即遭遇国变和家变,遂由家臣护送逃至全州避祸,后在当地湘山寺出家为僧,法名原济(其款印中也有作“元济”者),字石涛,别号济山僧、小乘客、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大涤子等。从此,石涛开始云游四方,足迹遍布湖广、苏浙皖等地,饱览名山大川,广交各方朋友,以禅宗悟画理,以自然养画境,于当时画坛盛行的摹古风气之外,独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遂使艺名日隆。

 

石涛曾因两次迎驾康熙南巡,而于1690年受邀北上京城,以期拓展自己的艺术空间。但居京不到三年便南还,再次游历苏、皖各地,并逐渐公开了自己明宗室的身份。晚年回到扬州定居,建大涤草堂,出佛入道,靠卖画为生。

 

石涛既有国破家亡之痛,又两次跪迎康熙皇帝,并与清王朝上层人物多有往来,内心充满矛盾。他工诗文,善书画。其画擅山水,兼工兰竹。其山水不局限于师承某家某派,而广泛师法历代画家之长,将传统的笔墨技法加以变化,又注重师法造化,从大自然吸取创作源泉,并完善表现技法。

 

石涛作画构图新奇。无论是黄山云烟,江南水墨,还是悬崖峭壁,枯树寒鸦,或平远、深远、高远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他尤其善用“截取法”以特写之景传达深邃之境。石涛还讲求气势。他笔情恣肆,淋漓洒脱,不拘小处瑕疵,作品具有一种豪放郁勃的气势,以奔放之势见胜,对清代以至现当代的中国绘画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有《搜尽奇峰打草稿图》《淮扬洁秋图》《惠泉夜泛图》《山水清音图》等传世。著《苦瓜和尚画语录》,阐述了他对山水画的认识,提出一画说,主张“借古以开今”,“我用我法”和“搜尽奇峰打草稿”等,在中国画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山水人物》卷为石涛早年的书画代表作品,是他从23岁到36岁之间陆续画成的。画中所绘石户农、披裘翁、湘中老人、铁脚道人、雪庵和尚五位,皆古代传说中的隐居高士,其中前三位属远古、中古时代的隐士,而后两位则是明代的。从石涛在画上对后两位隐士的题语看,似别有深意。他在述及铁脚道人登祝融峰竟飘然而去后,感叹自己说“犹恨此身不能去”;而雪庵和尚,传为建文帝时大臣,靖难之役后逃亡至重庆,在大竹县善庆里观音寺出家为僧,他引屈原为知己,借楚辞以抒怀,尤为特立独行。石涛描绘此人,似有同命相怜之感。画中每段人物画均配有一段题识,字体或行楷,或隶书,取法钟王,兼有汉碑,唯独没有当时流行的董其昌书风的痕迹,这和他不喜欢董书的记载是一致的。此画卷中人物刻画传神,山水古拙奇肆,笔墨纷披,线条洗练,已具大师风范,是研究石涛早期思想与艺术的重要资料。

 

石涛单纯的书法作品并不多,临摹法帖的作品更加少见。《行草书临阁帖》卷分别临《淳化阁帖》卷二、卷四、卷五中的部分单帖,共六则七帖。分别是《隋僧智果评书五则帖》《晋卫夫人稽首和南帖》《秦程邈书帖》《梁萧子云列子帖》《唐中书令褚遂良家姪帖》《魏太傅钟繇宣示表、还示表帖》,是石涛五十五岁时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