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关注微信
版权所有 中艺金像
藏ICP备17000235号-1
文徵明怎样写行草
时间:2017-08-15来源: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点击:7478

121725z3zddbtqxqd58d5m.jpg



    明代中期,在市民文艺的浪漫思潮推动下,那些具有浓厚的平民意识的在野文人书法家,都被行草书体牢牢地吸引。因为它恰好反映出他们风流潇洒、淡泊雅洁的处世态度。所以,上从沈周、祝允明,中有文徵明、唐寅,下至徐渭,都无不擅长行草。而其中文徵明的行草书笔姿迅疾,体态俊俏,清秀典雅,如果借用一句广告词来说,简直是“漂亮得不行不行!”他究竟怎样写的呢?


  露锋进出,潇洒流畅。文徵明以极为快捷的行草来书写诗文横幅长卷,但不像宋代书家那样率意而书,而是笔笔精工,一丝不苟。这当然需要书法家高度熟练的用笔技巧和对结体造型烂熟于心。这种快速流走递进的笔势,表现出了倜傥风流的才子风度。在技术处理上,为了达到这种速度,当然不能用藏锋逆起,否则笔锋的往复运动不仅会减缓速度,而且还会阻断行进中的笔势。文徵明的行草书大都采用顺起露锋的进出方式。如《西苑诗册》(附图),几乎每个字的起笔都是顺进顺出。过去书法家通常只是在比较随便的信札中用这种笔法,而在正式的书作中是逆锋与顺锋并用的。


timg (1).jpg


  横平竖直,强劲刚利。从唐代李邕的行书开启竖画外拓的笔姿以来,许多书家写竖画都是喜欢斜侧宕开,以加强笔画线条的灵活逸气。而文徵明的行草书写竖画却是不偏不侧,中锋垂直而下,强劲刚利。另外,以往的许多书家常把横画写得一波三折,虬曲不平,如黄庭坚、米芾等最为突出。元代赵孟頫虽不如此,但他行草书中的横画时常稍带弯弧。与此不同的是,文徵明行草书中的横画大多十分端严平直,即使是写“宝盖头”( 宀 ) 中的横画也绝不带弯弧。在行草书快速运笔之中要保持横画的水平是很困难的。这得力于他楷书的深厚功力,也反映出他受欧楷的深刻影响。文徵明行草书这种刚直细劲的线条,总令人觉得其中潜伏着一股强劲的毫不松懈的意味。


  使转浑圆,精确熟练。观赏文徵明的行草作品,我们看到在那强硬刚直的线条笔画间,时常出现许多浑圆的使转笔画。如《西苑诗册》中的“園”“自”“围”“青”“鸟”等字。这些线条都是中锋圆笔,如锥画沙。于行草书中多用使转笔法,最早的当推王献之,而王羲之多用横折笔法。以后智永也承用献之笔法,但他使转常常笔锋斜侧,这样书写出来的线条不免两头纤细而中部宽博,如《真草千字文》。此后的许多行草书家多不善此法,即使是中锋用得最好的颜真卿,其写行草也常常在转折处转锋直下。元代赵孟頫用笔圆润遒媚,不过他常常特别将使转用于楷行书中,而在行草书中并不常用。文徵明则在行草书中,相当熟练而精确地运用使转,圆润如珠。这些浑圆的使转笔画线条,夹杂在强硬刚直的横竖线条之间,一刚一柔,相映成趣,使整个作品显得刚健含婀娜,大有刚柔相济的艺术美感。


  不拘一格,形式多样。明代,随着市民崇尚文艺的汹涌浪潮,屏条、中堂、楹联、扇面的风雅也突趋兴盛。这使得书法艺术走出了金石碑帖的狭小范围,不再是帝王将相、公子王孙所拥有的特殊享受,而依凭广泛的大众传播媒介,开始进入寻常百姓的厅堂之中。文徵明一生中就书写了许多扇面和像《西苑诗册》这样的横幅、屏条,使代代因袭的案头尺牍行草,一跃而成为可以随身携带、随时玩赏的扇面或者是可以悬挂于厅堂中的巨幅大字。这对于抵制“台阁体”的颓废书风,进一步摆脱书法的功利性,使书法成为真正纯粹的艺术品,具有重要作用。(作者:王世国(著名书法家、书法评论家,自号八公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