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关注微信
版权所有 中艺金像
藏ICP备17000235号-1
“百年巨匠——四十三位文学艺术大师作品展”国博开展
时间:2017-09-29来源: 光明日报 点击:7786

图片1.png  


    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电视台、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百年巨匠——四十三位文学艺术大师作品展”在国家博物馆举办。这四十三位文化艺术巨匠的艺术成就、人生经历、精神高度,充分彰显了中华文化在这个时代所能达到的高度。今日,我们将带您回到展览现场,并通过相关展品,重温文艺巨匠不为人知的人生故事,触摸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文脉。

 

  从国家博物馆一层大厅拾级而上,刚到二层南侧展厅入口处,一幅巨大的43位文学艺术巨匠的“大合影”便映入眼帘。按照文学篇、话剧篇、美术篇、书法篇、音乐篇、京剧篇的顺序,43位巨匠的展品分布于左右两个展厅。展品有照片、作品、手稿、道具等,共90余件。这些展品连同相关影像资料,将43位巨匠的生平、生活、创作等融为一体,为观众呈现出有血有肉的巨匠形象。

 

  还原巨匠本色,重塑大师形象

 

  文学大师、艺术巨匠,其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让普通人难以企及,进而产生敬仰甚至敬畏。其实,放下艺术成就,巨匠们也是有血有肉之人。展览以“还原巨匠本色,重塑大师形象”为宗旨,用原貌、原作、原物以及亲友、同事、见证者的讲述,将巨匠还原为一个个丰富的“人”。

 

  展览现场有一张鲁迅一家与冯雪峰一家的合影,鲁迅怀抱幼小的孩儿,脸上洋溢着一个父亲的慈祥,完全没有平时的冷峻。同样的还有徐悲鸿与夫人廖静文、儿子庆平、女儿芳芳的合影。一家人坐在院子的台阶上,随意而温馨。两个宝宝,一个看样子刚会坐,另一个还在襁褓中,但都似乎不太愿意跟爸爸,而是往妈妈身上挤。这让观众不禁联想,或许是爸爸平时工作太忙而对两个孩子照顾太少,所以他们跟妈妈的感情更好些。这样的展品在展厅中随处可见,让人看到了巨匠们在生活中可亲的一面。

 

  “这是1952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在杭州西湖边栖霞岭19号的一个院落里,一位老人正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他就是年逾九旬的画家黄宾虹。此刻,他面前的画纸经过层层浸染,早已变成漆黑一团,而他却视而不见。因为他的双目已经失明。没有人知道,当时的黄宾虹到底在想什么,或许他正在描绘自己内心深处的艺术。”展览现场的解说词,把记者的注意力引向了一幅幅黑魆魆的山水画。

 

  这种几乎一团黑的美怎么欣赏?当时,的确没几个人看得上黄宾虹的水墨画。黄宾虹当时甚至感慨地预言,他的画要过50年才能被人们认识。今天,我们可以说他的话应验了。但在当时,艺术上的隔阂给画家带来的孤独,今人又有几人能体会到?展厅内黄宾虹那一幅幅黑白水墨画,在散发着艺术之美的同时,又何尝不刻写着艺术之路的艰辛。

 

  反映时代呼声,塑造时代风貌

 

  文艺是时代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在20世纪的百年进程中,中国社会经历了风云变幻,这对文艺家的心境和修为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为他们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43位文艺巨匠大多生逢乱世,长于民间,经受了岁月的磨砺。他们将艺术和国运相连,努力用艺术反映现实、改造现实。今天,通过他们的作品,可以触摸到时代的脉搏,窥探到时代的风貌。

 

  展厅中有一份鲁迅《自题小像》的手稿原件。“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首诗,鲁迅写于1903年,并于1931年重新手书。彼时,正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人民生活异常痛苦的年代。透过这一手稿,今天的我们看到了鲁迅为国捐躯、矢志不移的决心,可以对当时民族危亡的时代背景产生进一步的认识。

 

  蒋兆和作于1951年的《江南农村之歌之领到土地证》呈现的则是另一番场景。作品中,稻田边的一家三口拿着新到手的土地证,脸上浮现出惊喜、希望的表情。正如蒋兆和在画作上所题写的,“领到土地证,老少喜盈盈;人人有田种,生产把家兴;谢谢毛主席,你是大救星”。

 

  徜徉在巨匠们的作品中,仿佛穿梭在时光隧道中,让人看到了曾经的民族危亡,看到了中华儿女为民族解放所作出的牺牲,看到了新中国呈现出的勃勃生机。这些巨匠之所以为人们所铭记,正是由于他们反映了时代的呼声,塑造了时代的风貌。

 

  中国近现代文脉的一次梳理

 

  43位巨匠,90余件展品,平均每位巨匠的展品才两件多——有的是几页手稿,有的是两幅书画作品,有的是用过的道具。仅凭两三件展品很难展示一位巨匠波澜壮阔的一生,但把43位巨匠放到同一场景下观照,就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中国近现代文脉。

 

  “鲁、郭、茅、巴、老、曹”,每一个在中国接受过中等教育的人,都在语文课本上读到过他们的作品。他们的作品是火炬,是惊雷,是呐喊,也是滋润心田的雨露。文学篇展示的正是这6位作家,他们及其作品完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缩影。

 

  京剧篇展示的则是20世纪20年代在京剧舞台上崛起的“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他们唱、念、做、打,无所不精;他们扮相俊美,熠熠生辉;他们演尽了世间百态,谱写了华彩乐章。他们4位以各自的风格特色和各自的代表剧目,形成了四大流派,开创了旦角挑班唱戏的新局面,将京剧艺术推向了空前的新高度并影响至今。展览通过他们以艺会友的文献资料,展示了那一辈戏曲巨匠海洋般的深厚积淀。

 

  此外,话剧篇通过聚焦欧阳予倩、田汉、焦菊隐、金山4位巨匠,回望了20世纪中国话剧艺术的诞生、发展过程。音乐篇则通过萧友梅、刘天华、贺绿汀、黄自、冼星海、聂耳6位音乐家的生平、作品,多维度重现了近现代以来的动态音乐历史大观。

 

  每位巨匠的生平履历是单一的,但正如纪录片《百年巨匠》的主题曲所唱的,“一字一方圆,一笔一江山;一点一春色,一抹一冬寒;一心一世界,一生一百年”,43位巨匠放到一起,就共同完成了一次对中国近现代文学艺术史的拼图。

 

  这次展览是一个目录,是一个提要,是一个索引,它为当代人打开了一扇进入近现代文学艺术史的门,它提醒当代人不要忘记自己的文化根脉。让人欣喜的是,在展览现场,记者看到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前来观看展览。驻足、观看、介绍,正是在这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我们完成了对中华文脉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