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影像产业潜藏着大量细分市场的“隐形黑马”,北京中艺金像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简称“中艺金像”)无疑是其中的一个。这家公司的创始人是中国黄金文化产业的领航人——中金基业集团董事长常文光教授,早在十几年前,他就采用世界首创的黄金纳米技术,取得了黄金文化制品领域的一次次领先全国的辉煌战果。
如今,蛰伏五年之久的中艺金像,不断加大科研投入,攻克无数难关,取得重大技术突破。2012年,它或将在中国影像市场引发一场“金像旋风”。
黄金科技推动影像革命
黄金相片的创意灵感,源于一位革命家对记录历史瞬间的珍贵影像如何得以永久留存的远见。
2004年,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缅怀伟人的不朽业绩,凭借中金基业集团在黄金文化制品领域的丰富经验,与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研究组、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联合推出首部黄金版图书《伟人邓小平》,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等领导同志应邀任该书总顾问。该书出版后,总策划常文光教授与中央文献出版社社长郑德兴一同拜访宋老,向他汇报工作。在他翻阅金书一张张见证新中国历史的珍贵照片时,他那在长期革命生涯中形成的敏锐思想和睿智一下子捕捉到这一金书印制技术的更广泛的社会应用价值。宋老感慨地说:“如果人们珍贵相片也能应用这种印制技术,使之永久保存下来,并且能够像金版图书一样获得产业化发展,就太有意义了。”
宋老的话深深触动了常文光教授,他决心采用世界首创的黄金纳米技术,携手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联袂启动黄金成像科研项目。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它不仅是黄金文化产业发展史上的一次创举,也必将在整个影像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首部黄金版《伟人邓小平》总策划常文光(左一)、时任中央文献出版社社长郑德兴(左四)向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该书编委会总顾问宋平(左二)介绍金书编辑、出版情况。
2006年9月,致力于将黄金相纸及纳米金属成像技术市场化、产业化的北京中艺金像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应用光学专家陈星旦为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徐扬生,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客座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邵剑心,澳门圣若瑟大学副校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兼职教授常文光等担任专家委员的金像工艺技术工程中心也随之成立。
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到金像工艺技术工程中心参观考察时,不无感慨地说:“黄金照片是个创举,在技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它是文化产业创意的结晶,是一项高科技与艺术的集成。”
文化铸造品牌生命力
五年来,经过不断加大科研投入、一次次科学实验,黄金成像技术取得突破性成果。但是,常文光教授对这一项目的市场化运作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认为:“黄金相片不仅是高新技术的产物,它更是一种文化产品,是文化创意、品质生活的象征。”
作为中国黄金文化产业的领军者,他已在这一领域打拼了十余年,相继策划推出“中华典籍”、“世纪伟人”、“艺术瑰宝”等三大系列、十余项黄金文化精品。其中,中英文对照黄金版《孙子兵法》,即创造出销售利润超亿元的业绩;另有多部产品被外交部、中央台办选定为“国礼”、“党礼”,赠送给包括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印度尼西亚总统苏西洛、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等。
对于中艺金像生产的黄金相片,他同样看到,仅仅依靠高新技术含量,尚不足以支撑其成为引领品质生活的引导者,如何与目标消费者零距离地接近,才是成功市场化运作的关键课题。因此,他一再强调:“一个有文化内涵的品牌,才是有生命力的品牌。”
为了使更多普通消费者了解黄金相片、接受黄金相片,北京电视台2008年春节晚会期间,中艺金像公司将“九九九”黄金照片送到了25对“金婚老人”手中——这种可保存千年不变质、不褪色的黄金照片,真正将老人们的瞬间留影变成了永远的纪念,为他们献上了一份浓浓的金婚祝福,为春晚活动增添了一抹暖意。
2008年北京电视台春节晚会上,常文光教授(左一)向“金婚老人”赠送黄金相片。
截至2001年,进影楼行业规模产值就达到70亿美元,影像行业的发展潜力十分巨大。黄金影像的出现,必将给整个行业带来革命性的推动。目前,针对中高端消费市场,中艺金像公司按照婚纱照、儿童照、全家福、会议照、纪念照等不同类别,设计出摆件、挂件、相册等款式及“华庭雪韵”、“世纪永铸”、“典藏金册”等多种产品系列。
实践证明,黄金相片是影像行业的新蓝海,市场是无限的。
(文章来源:2012年2月13日凤凰网,作者冯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