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关注微信
版权所有 中艺金像
藏ICP备17000235号-1
中国传统文化宗教特质的根源
时间:2017-07-19来源: 点击:5130

和任何其它文化一样,中国传统文化的初始也面临着多种选择.宗教和科学都曾经是文化发展的萌芽之一。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没有选择科学特质的道路发展而选择了宗教特质的发展方向呢?这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始形态本身的特点入手来进行考察。

 

1、原始神话思维及超越


传统文化源于原始神话。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也应从认识中国古代神话入手。王孝廉在论古代神话时指出:  “远古时代的神话在后来时代和后代人的心中呈现着一种‘永久的魅力’。透过神话,可以知道我们的祖先对于如何地生活在他们的梦与真实之间,可以知道我们的祖先对于周围的自然界和人文界的各种奇异现象,是如何地用超自然性的感灵的意志活动(所谓神)去加以解释和说明……经过神话,人类逐渐步向了人写的历史之中,神话是民族远古的梦和文化的根,而这个梦是在古代的现实环境中的真实上建立起来的。”(《永恒的巨流》)古代神话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并不是昙花一现,作为人类精神童年的神话,随着后来    的宗教观念,社会意识、文化环境的改变以及和异民族的接触而不断变化。神话流动变化的过程也是人类文化告别童年而逐渐成才的历程,正因为神话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环境之中以不同的面貌出现,所以才是具有永久魅力的东西。历史上可以有许多的原因促使神话产生流动并且发生变化。神话的消解、纯化、变形与异质化等现象,使得古代的神话一部分流入了古代政治社会的组织与道德意识(《书经》、《论语》),一部分流入新起的宗教哲学里(如《老子》《庄子》《淮南子》),一部分流入文学中,一部分流入实用主义哲学中,一部分流入历史中。

 

神话是古代人们口头创作、流传的一种思想形式,神话的思维系统是人与神之间的关系,通过神的意志和活动来满足现实人们的意志和活动,这是中四神话的共同点。但是,从价值上来看,两者又有着明显的区别乙西方神话的价值取向是人,即神话中的神大都是人的再现,人的各种欲望在神身上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而中国神话的价值取向是对人性的否定,因而多数的神话是属于悲剧性的。常娥奔月,石翠射日,大禹治水等,都表现了这种悲剧性的特征。在中国神话里现实中人的各种自然欲望不仅得不到实现,反而得到了强化,因而表明了中国传统思维的封闭性和文学的悲剧性情节。弱化人性以及抿灭人的自然愿望,导致了传统思维的内向性和追求目标的彼岸性。孕育着中国传统文化宗教特质的发展趋势。

 

2、社会政治思想的特征压抑了人的自由发展,为传统文化宗教特质的形成积累了强大的内驱力

 

原始思维的超越在一定的自我发展趋向的基础上必须借助一定的外部推动才能实现。儒家文化的伦理性便成为重要的促进因素。

 

儒家的道德文化强化为人性向神性的过渡。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文化的主体话题。在这对关系中,以何端为重点形成了东西文化的区别。西方文化侧重人,以人性为出发点,因而出现重个人,轻社会的思想特征。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个性解放等就是这一特征的反映。东方的中国文化侧重于社会的选择,因而有了“重社会,轻个人·的思想趋向。“仁”是儒文化的按心, “仁”的宇意为二人,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其含义极其丰富。孔子的仁学思想包含有“恭,信、敏,惠、智、通、忠,恕、孝、弟”等具体内容。这些都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其中心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语言、雍也》),以“立人”和“达人”作为自己“立”、“达”的前提。“克己复礼”是调整这种关系的唯一途径。儒家文化的发展直接导致了董仲舒“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产生。把选择的法码放在社会性的一边。

 

老子在物质生活上强调“知足”、“寡欲’。以老于为代表的道家文化,在物质生活的价值选择上,出现了与其基本思想不相符合的情况。从其“顺物自然”的理论出发,应该得出的是“顺乎人性”的结论。但是道家文化却提出了“知足’,“寡欲’的结论。这里暂且不论这种思想的出现是否合理。仅就这个结论的价值取向来看,是对人性的否定,起码是限制人性的发展.从这一点看,道家文化的看法与儒家是一致的,对历史的影响也是一致的。抹杀了人的自然属性和正常的生理需求,使人的欲望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固而促使其向未来寻求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东西。

 

3、宗教文化的介入,使传统文化本身具有的宗教特质的萌芽构成了现实的文化特征


宗教文化之所以能够产生渗透到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中去,是由于它符合来自人们心灵深处的本能和欲望……人有着种种合情而未必合理的本能欲望,人要生存,而且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还要生存的更好,肉体生存之外还有精神上的满足,这种欲望在社会范围内受着种种压抑,但都可以在宗教领域里得到“升华”、 “宣泄”或者虚假的满足。在宗教里面,佛教好象一座桥,把人们从无法满足欲望的现实世界引向可以满足各种欲望的未来彼岸,只是在这座桥上人们必须更加严格地抿灭自己的人性,才能换取进入未来宗教世界的门票,和佛教相反,道教本身就是“幸福彼岸”。很少有什么宗教比道教更露骨地迎合“人欲”了。为了迎合人的生存欲望,道教形成了养生健身术、“房中御女术”,这真是典型的“彼岸现实”。这些正是宗教在历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重要原因。

 

外来宗教文化的辉煌发展使传统文化的宗教特质更加浓厚。接受学理论揭示,外来文化的传入,要为本土文化接受,必须克服一些障碍。首先在本土文化中必须有某种需求的愿望和接受的共同性,必须经过本土文化的过滤。在被接受的过程中,外来文化也发生着自己特定的影响,改变着本土文化。两汉时期西部佛教文化的传入,影响着中国魏晋时期玄学的形成,隋唐佛教的盛行,影响了中国传统的道教及宋明理学的形成。这样一来,就使原来就已经具有的宗教特质更加浓厚,更加巩固,积淀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处,成为本土文化的一今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历史上战乱连绵,每一次战乱在破坏了社会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破坏了社会的精神财富。和世俗社会相比,宗教组织由于其远离社会的特点,使大量文化传统得到了保留,发展了悟性思维。宗教组织有“知识密集”的特点,广博的知识是成为合格宗教徒的重要前提,读书、念经,是宗教活动约主要方式。佛教的理沦、教义是宗教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组织在保留宗教文化的同时。也保留了正统文化。同时宗教寺院是世俗文人的避难所。知识阶层在失意和社会动乱中,常常避入寺院。在与宗教徒的交往中,由于宗教主张的清静、无为、恬淡、空寂受到士大夫的喜爱,使得文化阶层深受宗教理论的影响。如柳宗元贬永州后,产生了企图超尘拔俗的消极情绪,得以与“浮图游”,使其思想深深打上了佛教的烙印。

 

宗教组织还是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宗教组织为了自身的需要,也很注意傲理论的通俗化的工作,使其理论很容易为群众接受,因此严重地影响了正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