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关注微信
版权所有 中艺金像
藏ICP备17000235号-1
彭德:山水画与风景画的区别
时间:2017-09-04来源: 库艺术公众号 点击:7383

    中国山水画有别于西方风景画。西方风景画侧重自然景观的描绘,即便画人文景观,也强调具体物象的再现。描绘场景的康斯泰勃尔、柯罗、列维坦,强调瞬间感受的印象派,追求造型的塞尚,把装饰味和情绪融为一体的康定斯基前期作品,还有蒙德里安早期风景画的表面形式等等,同中国古代山水画统统不同。  


  山水画与国土意识


  中国山水画家画山水,天空通常留白,留白的天空不是空白而是天体。比如,当代人画泰山,只会关注它的实体,可是在古代方士的眼中,却留意山峰占据的空间。他们将泰山占据的空间,看成是天体的肚脐眼。肚脐的脐同齐鲁的齐,在这里可以置换。秦始皇、汉武帝祭祀天地山川,排位第一的就是天齐。在皇帝的眼中,泰山是插入天脐的功德碑,也是皇权神授的纪念碑。古代星象学家和地理家强调天上的星宿同地上的州郡是分别对应的。早期的山水画,便传达出这个内涵,有诗为证:


  中华属贵分,远裔占何星?分寸辨诸岳,斗升观四溟。 〔唐〕曹松《观华夷图》

  山水画与国土意识

  中国山水画重在寓意和象征。山水更直接的象征什么呢?国土。看看几首题画诗:

  华夷山不断,吴蜀水相通。 〔唐〕杜甫《严公厅宴同咏蜀道画图》

  高峰巨堑与天连,中国关防表里连。 〔金〕雷渊《河山形胜图》(其时金国已拥有黄河流域)

  三秦父老应惆怅,不见王师出散关。 〔南宋〕陆游《观长安城图》(南宋已是退守杭州的小朝廷)

  元戎大开宝绘堂,紫锦荐几霞幅张。南征西伐或有事,按图索程犹取囊。〔明〕沈周《为郭总兵题长江万里图》


  上列诗歌提到的图画,大体是介于地图和山水画之间的图像。古代地图和山水画几乎是二而一的关系,这在明代《三才图会》数百幅画地图中仍有鲜明的体现。不过,画坛不满足于记录地形、地貌和地标,也不满足于只画眼睛所能看到的对象,而是描绘心中的山水:


  古人之作画也,非以案城域、辨方州、标镇阜、划浸流,本乎形者,融灵而变动者,心也。灵无所见,故所托不动。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 〔南朝宋〕王微《叙画》

  烦君纸上影,照我胸中山。 〔宋〕苏轼《书王定国所藏王晋卿画着色山》


  山水画与儒学


  儒学十三经,排在首位的是《周易》,它是古代农业文明的成果。先秦的易学,分为周易、殷易、夏易三种。夏朝易学名叫《连山》,艮卦是首卦,坎卦是末卦;艮代表山,坎代表水。孔子指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音乐家俞伯牙弹奏的两支乐曲,高亢的表示志在高山,婉转的表示志在流水。《诗经·颂·般》是一首描述周代帝王祭祀山水的歌词,楚辞《哀郢》和《九辨》则是怀恋故乡山水的诗篇。


  从汉武帝起,儒家思想成为历代帝王治国的指导思想。帝王登基或举行大典的礼服,绘有或绣有日、月、星、山、龙、华虫、蜼彝、水藻、火焰、粉米、板斧、黻纹等十二章纹样,第四章是山,大地的象征;第八章是水藻,水的象征。历代帝王祭祀自然,依次是天地、四方、山川。(《礼记·曲礼》)山川泛指山与水,特指名山大川。


  《禹贡》《水经》等地理和涉及地理的古籍,原本是附图的,如见于著录的《禹贡图》《五岳真形图》等。(〔唐〕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史》)长沙马王堆3号西汉墓出土的地图,带有原始山水画的意味。《贞观公私画史》等文献记载历代山水画,如东汉张衡《地形图》、裴秀《地形方丈图》、曹魏曹髦《黄河流势图》、东晋戴勃《九州名山图》等,顾名思义更像地图。地图描绘失之于刻板,是山水画家需要回避的毛病。托名梁元帝的伪书《山水松石格》:“高岭最嫌邻刻石,远山大忌学图经。”图经即地图。这篇伪作大抵出现在唐宋之际,表明当时画山水的忌讳。因为人们看画不是想看地图,诗人们写道:


  老来无复当年快,聊对丹青作卧游。 〔晚唐〕方干《观画山水》

  披图吊古今人慨,不必重登鹳雀楼。 〔金〕冯璧《河山形胜图》


  山水画与相地术


  山水画强调寓意,即寄寓在画面中的意图。意图这个词可以作狭义的理解,它表明言外之意是图画的特征。言外之意涉及阴阳五行学、易学、道家思想、禅宗思想以及各种同山水有关的方术,最典型的是相地术。相地术,中国方术的一种,周代又叫地理、卜宅,西汉叫堪舆,东汉叫形法、图宅,晋代叫风水。相地本是选择和营造都城、宫殿、陵墓的方术,它关注的首要对象是地址范围内的山体和水域的形态。


  《诗经·车辖》“高山仰止”的止,相当于楚辞的兮。高山仰止是说崇山峻岭无法攀援,只能仰望。田野考古表明,连绵的高山是古代文化的自然分野。连绵的高山,古代称为龙脉。龙脉的每个分支的终端,只要符合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基本规则,就可能是风水宝地。青龙白虎指住宅或陵墓两边的山冈,朱雀指宅前的水域,玄武指宅后平缓的山包。山冈能长物,能挡风聚气;水域既能长物,又能载物。


  从商周到清代,相地术未曾间断。见于著录的图像有《相宅园地图》、《阴阳宅相图》(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述古之秘画珍图》)、戴勃《朝阳谷神风水图》(唐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史》)等。宋代盛行风水学,连周敦颐、朱熹、程颐、程灏对风水学也有研究。山水画盛行的宋代,流行的风水学专著,有关宫室住宅选址的有37部,有关墓地选址的有149部 (南宋郑樵《通志·艺文略·五行类》)。其中,流传至今的宋代风水学著作尚有10余种。


  风水学旨在相地,北宋郭熙的《林泉高致》提出相画的观念。文中“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几乎是照抄风水学著作中的原话。(《宅经·凡修宅次第法》:“宅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九天玄女青囊海角经》:“水为山之血脉,草木为山之毛发。”)郭熙认为李成之所以子孙昌盛,在于李成山水画章法上秀而下丰,山脚画得宽大厚实,符合风水术所谓的后代兴旺的地形要求。《(林泉高致·山水训》:“画亦有相法。李成子孙昌盛,其山脚地面皆浑厚阔大,上秀而下丰,合有后之相也。”)北宋米芾和元代黄公望也认为山水画讲究风水,即山下的坡脚多画几层,有利于儿孙昌盛。(黄公望《写山水诀》:“李成画坡脚须要数层,取其湿厚。米元章论李光丞有后代,儿孙昌盛,果出为官者最多。画亦有风水存焉。”)清代笪重光在他的山水画论中,将风水学原理作为常识加以论述。(笪重光《画筌》:“云里帝城,龙盘而虎踞;村舍茅堂,宜其风水。”)


  古代帝王坐北朝南,看图以下方为北,为自身,以上方为南方,为宾客。画坛遵从了这种看图习惯。东北方位对应象征山的艮卦,在画面的左下角,这个部位有山石才吉利。尽管在南宋时的地图绘制方式出现上北下南的转变,却未能改变画坛看图的积习。考察传世的两宋山水画,无论手卷还是立轴,相当一部分在左下角有山石,宫廷画家马远和夏圭等人的作品尤其如此。


  山水画与神仙思想


  唐朝皇室姓李,李氏朝廷把祖先同道教鼻祖老子连宗,声称是老子的后人,道教于是成为唐朝的国教。世界各地的宗教神话,只有神而无仙,中国道教却既有神又有仙。仙字可会意为山人。自古仙人和求仙的高人隐士,或结庐深山之中,或驾一叶扁舟,漂泊在江河湖海之间。《楚辞·远游》写屈原被流放后,游历山水和向往神仙的境界。《庄子·知北游》:“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焉”。唐代李思训,五代荆浩,宋初巨然,元代倪云林、方从义,明代沈周,清代高僧弘仁、髡残等人,毕生或者一度远离尘世,或僧或道或隐,最终在山水画坛崭露头角。


  在神仙家的眼里,山为石之根,石为云之根,云为水之根。(〔晋〕张华《博物志》:“石者,金之根甲,石流精以生水。”〔宋〕梅尧臣《次韵答吴长文内翰遗石》:“掘地取云根,剖坚如剖玉。”)古代山水画中常常把云作为题材加以描绘,以五色云最为常见。五色云又名庆云、景云、卿云、祥云、瑞云,祥瑞的标志,在历代官修的“五行志”中反复被提及,文人们的诗文也常常加以渲染。


  缣素传休祉,丹青状庆云。光因五色起,影向九霄分。裂素观嘉瑞,披图贺圣君。〔唐〕李行敏《省试观庆云图》

  庆云,非常也,非常者为瑞。林氏子光世,既合葬其先夫人于沧溪,瞻其麓,有五色云焉。余见其绘事,质于里人而信。识者以为林氏将兴之符。〔南宋〕刘克庄《跋林氏瑞云瑞山图》


  中国古代的仙山,最有名的是蓬莱、方丈、瀛洲等海上三山以及博山。博山作为神话中的仙山,成为朝野使用的熏炉的原型。博山炉兴起于战国,盛行于汉魏六朝。存世的六朝山水画摹本,如顾恺之《洛神赋》中的山峰造形,同博山炉的山峰相当接近。宋元以下,山水画寄托神仙思想的比例很大。


  安得仙翁一叶艇,使我超乎穷江乡。 〔宋〕李纲《赋着色山水》

  三茅别有洞中天,玉宸欣有地行仙。 〔宋〕米友仁《题大姚山图》

  西山高五台,缥缈出蓬莱。 〔元〕吴镇《阎立本〈西岭春云〉》

  秦皇不合求仙去,眼见江山是画图。 〔明〕汤显祖《江山图》

  人生见景须尽欢,寻仙何必蓬莱岛。 〔明〕丘濬《题山水图》


  明宣宗擅画。公元1426年,他给进京的道教元老刘渊然画了一幅山水图,图中有长篇题诗,摘录如下:


  东华之东湛明景,彩霞环绕蓬莱境。渊然老仙崆峒客,万里归来此栖息。上朝南极寿昌星,年过广成千二百。 〔明〕宣宗皇帝《〈御制山水图歌〉赐长春真人刘渊然归南京》


  皇帝写的这首俗气的诗,表明即便身为主宰天下的人君,也会借助山水向往神仙状态。


  山水画与禅宗


  南宋严羽的《沦浪诗话》,以禅论诗,影响深广。明代画家董其昌等人以禅论画,他的《画禅室随笔》标榜山水画南北宗说,四百年来成为定论。南北宗是唐代禅宗的两支,董其昌等人将它引入绘画评论,以李思训的青绿山水为北宗之始,王维的水墨山水为南宗之祖。


  禅宗思想作为山水画寓意的重要思路,王维的确是一个典型。王维是唐朝命官,安禄山反唐时攻陷都城长安,王维被捕并被授予相应的职务。安史之乱平定后,王维心灰意冷,无意做官,隐居辋川,以礼佛、郊游、弹琴、赋诗、作画终其一生。王维传世的山水画罕见,苏轼称他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的很多诗,意境空寂,被视为禅诗: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终南别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汉江临泛》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唐代以后,画家以禅入诗逐渐成为风尚。


  岩石喷泉窄,山根到水平。禅房时一展,兼称苦空情。 〔五代〕荆浩《画山水图答大愚》

  老禅好画如好禅,不到觉悟不肯息。 〔明〕汪广洋《题僧巨然长江万里图》


  山水画与隐士情怀


  现实生活向来是文人的地狱。文人从事山水画,动机常常与蛰居山林的隐士相同。强调入世的儒家,也讲隐逸。元代诗人贡师泰写道:


  老我江湖归未得,何人解写敬亭山。 〔元〕贡师泰《山水图》


  敬亭山其实是一个典故的化身,承载着隐士们物我同一、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唐〕李白《独坐敬亭山》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南宋〕辛弃疾《贺新郎》

  遁世独输高士隐,披图因见昔贤心。 〔明〕丘濬《题山水》


  后一首谈到贤人遁世。关于遁世,孔子《论语·宪问》写道:“贤者避世,其次避地,其次避人,其次避色。”糟糕的世道、地域,糟糕的上司和上司的脸色,都是人们厌恶的对象。清静的山水或山水画,能满足避世、避地、避人、避色的期待。


  山水质有而灵趋,是以轩辕、尧、孔、广成、大隗、许由、孤竹之流,必有崆峒、具茨、藐姑、箕、首、大蒙之游焉,又称仁智之乐焉。 〔南朝宋〕宗炳《画山水序》


  文中说的轩辕黄帝、广成子、大隗,在道教文献中被视为神仙,尧、孔子、许由、孤竹(指伯夷和叔齐)则是儒家推崇的人物。以道士、僧人、儒生的身份隐居的高人,既是山水画的点缀,也是山水画隐逸内涵的载体。


  从来谢太傅,丘壑道难忘。〔唐〕杜甫《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十韵》

  方丈浑连水,天台总映云。范蠡舟偏小,王乔鹤不群。〔唐〕杜甫《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

  白发四老人,何曾在商颜。烦君纸上影,照我胸中山。〔宋〕苏轼《书王定国所藏王晋卿画着色山》

  丹青留玉斧,真箓佩青童。蜕迹氛埃外,怡情岩穴中。〔元〕倪瓒《为唐景玉画丘壑图》

  安得眼前有此屋,仍呼陶谢与同游。〔元〕赵孟頫《题朱锐雪景》

  谁遣小山招隐去,岩花落尽暝猿啼。〔明〕张适《郭熙山水小景》


  不爱山居却羡慕神仙生活的人,包括帝王在内,在园林中制作假山,造成归隐的假象。山水画中的山水如同园林中的假山水,这在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已有所表现。李昭道、荆浩、关仝、李唐、马远、吴镇、王蒙等山水画家的作品尤为突出,画面的山峰造形如同园林中的假山怪石。除董源、米氏父子等大家外,在图形上很少有人逃出假山造形的窠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