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关注微信
版权所有 中艺金像
藏ICP备17000235号-1
中国人送礼的讲究
时间:2017-09-28来源: 点击:7368

   我们今天理解的礼和古人理解的有些差距。古人的礼更多的是礼节、礼仪、礼制,更注重精神内涵,比如,敬个礼也是礼,写首诗也是礼,学生给老师送块肉也是礼;今天的礼,基本等同于礼物,对应一定的价值,是社会高度物质化下的产物。

 

收藏品之中与礼文化相关的有早期的青铜文化,比如青铜器中的酒具。我们今天的酒具比较单一,而古代的酒具,大家知道的就有觥、觚、角、觖、蛊。我们说的“觥筹交错”,就是从先秦礼制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酒具文化和酒文化。

 

  前些年我们还经常使用贺卡,古代也有,可以追溯到西汉。那时候叫“谒”,今天贵宾相见我们还说“拜谒”。最初,“谒”的功能相当于现在的名片,凡事先通过“谒”向对方通报自己的姓名和身份,是对对方的尊重。唐宋之后,“谒”的角色有所进步,不再局限于达官贵人之间。据说唐太宗李世民过年时,用赤金箔做成“飞帖”,御书“普天同庆”,赐与大臣,用以“贺年”。因为是皇帝发明的,这一形式便迅速在民间得到普及,不过民间没有皇室那么奢侈,不可能使用金箔,就改用梅花笺纸,竖写,右上端写受贺者官讳,左下端写恭贺者姓名。

 

  名帖和贺卡都要本人亲自呈送,以示郑重。但到了宋朝,商业气息浓厚,人们也日渐繁忙,不能亲自送的,就派仆人呈送;距离远的,就邮寄。现在科技和通信更发达了,有了网络和手机,纸质的贺卡都少见了,也见不着给你送卡的人亲笔写的字,的确是更便捷了,可以向更多的人表达“礼”,也能收到更多的这种“礼”。但太多了就成问题,比如去年春节,我的手机瞬间收到大量的短信,直接就坏了,都修不好。所以,每年新年,我们会坚持给朋友自己印、寄一批贺卡。

 

  关于送字画这一点,古今有不小区别。古人送字画,是因为那会儿有些文人就靠写字画画为生,是商业化的,比如文徵明和仇英;字画就是一种商品,自然也成为普遍的礼物,当然,当时的社会风气也比较雅,今天的字画,多半送给了谁?